‘水变氢’的背后——氢能源汽车产业运营困难

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人们很容易丧失正常的判断能力。  
而如果还有庞大的利益为诱惑,出现的各种闹剧几乎没有底限。 



“水变氢”一场轰轰烈烈的闹剧


近期媒体热议的‘水变氢’事件,就是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闹剧。  
本月23日,南阳媒体发布消息称“水氢发动机”车在当地下线。  
文中“车载水可以实时制取氢气,车辆只需加水即可行驶。”等描述引起媒体热议。  
央视报道后,“水变氢事件”彻底引爆;在经历了开发人语焉不详、当地政府甩锅、网传与该技术有关的公司发言澄清等一系列事件后......


25日的人民日报微评:“创新,别变成创伪”为整个事件定性为“一场闹剧”,拉下了大幕。 


蹭热点的水变氢


闹剧结束了,但产生闹剧的原因却令人深思。  
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显示,青年汽车集团14次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企业,庞青年本人也已被法院8次列为失信被执行人。  
早在2018年,他身上就背负39亿元的欠款。  
类似于贾跃亭的操作手法,这需要一个更大的项目,吸引更多的融资,将这场囚徒式的商业游戏继续下去。  
于是,曾在2017年火过一次的‘水变氢’被包装起来改头换面,成了一个全新项目。  

氢气能源-02.jpg

而在本次闹剧中的另一方:南阳市当地政府,则被‘政绩’两个字迷了眼。  
氢能源汽车是近年来我国政策支持的重点,是货真价实的大政绩。  
据媒体报道:南阳主要领导对青年汽车南阳项目非常重视,多次表示
氢能源汽车项目是“两轮两翼”战略中科技创新的代表作,是市委“九大专项”实现突破性进展的具体体现。  
一个要钱,一个要政绩,庞青年和南阳政府一拍即合,于是就有了当地的氢能源产业园项目(由于该项目无法盈利,于是就有了更加漏洞百出的“水变氢‘)。 



氢能源汽车:运营成本高昂


‘水变氢’是一场闹剧,但这场闹剧却也折射出盲目推行氢能源的危害。  
当前,我国的氢能源汽车产业处于一种自相矛盾的状态:
一方面,国家政策对各地区推行氢能源汽车提供了各种福利和金钱补贴;另一方面,地方却要面对核心技术非常不成熟,且加氢站全国仅有25座,基础设施严重不全的事实。  
在这样的基础上,强推氢能源汽车,只能落得吃力不讨好的下场。  


事实上,南阳本地就有一批氢能源/电能两用的公交车,但因为加氢(河南省仅有一座宇通加氢站,位于郑州)和用电间巨大的维持费用差距(充电0.3元/公里,氢气5元/公里),目前已经全部变成了用电驱动的电动公交......  


这还仅仅是‘运营’氢能源汽车的成本,从零开始‘研发’氢能源汽车的投入更重。
由此看来,氢能源汽车有点不接地气。 


氢能源汽车产业潜能看似巨大,但本质上在国内仍处于实验室论证阶段,仅适合在部分特大及一线城市试点运营。  
在技术储备不足,投资回报极差的情况下,以政策推动各大车企从电动车转到氢能源路线,只会是有害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