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签约,400 亿元的绿氢项目加速上马

在中石化 2 万吨级库车绿氢项目之后,又一规模超过库车项目 10 倍以上、总投资达 400 亿元的绿氢项目在加速上马。

image.png

施耐德电气与水木明拓(达茂)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水木明拓 ")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打造从绿电到绿氢再到绿氨的全流程优化业务——电氢氨动态联合仿真项目。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战略与业务发展中国区负责人、商业价值研究院院长熊宜,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水木明拓总经理付小龙代表双方现场签约。

华夏能源网(公众号 hxny3060)在签约仪式现场获悉,该项目已于 2023 年 4 月 15 日开工奠基,总投资金额 400 亿元,将建设年产 30 万吨新能源制氢、120 万吨绿氨、110 万吨氢直接还原铁及配套建设 500 万千瓦风力发电。其中,一期试点项目为日产 1800 吨绿氨,预计投资 100 亿元,2025-2026 年完工。

据合作方透露,该电氢氨一体化项目业主方为华电集团,系五大电力央企之一。项目落地在内蒙古包头市。包头至乌兰察布一线的风资源极为优质,年利用 4527 小时的 " 风王 ",就出现在这一地带。

电气数字化助力解决工艺流程难题

区别于年产 2 万吨绿氢的库车项目的纯氢,包头电氢氨一体化项目是走的 " 泛氢 " 制取路线。项目将利用内蒙古的低价风电制取绿氢,再进一步合成氨。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设计,是因为考虑到氢气易燃易爆,其储运成本极为高昂。工程院院士彭苏萍此前曾介绍,10 元每公斤的氢气,200 公里以内的储运成本就达到 20 元。绿氢制取后合成氨,解决了氢气的储运安全性问题,进而也曲线降低了绿氢的成本。

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绿氢制取面临两大难点,第一个是电解水制氢的技术不成熟;第二个是从来没有人把产业链条的不同系统集成在一起。

项目牵头方水木明拓总经理付小龙也直言,目前绿氢制取项目面临的共同痛点,就是绿氢的经济性还远远不达标。而造成绿氢经济性不佳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相比全流程可控的传统煤化工制氢,绿电制氢的工艺流程是高度不可控的。

以包头电氢氨一体化项目为例,它涉及到三个产业或者说工程领域,一是电磁学领域(风力发电),二是电化学领域(碱性电解槽电解水制氢),三是大化工领域(合成氨)。这三个领域都存在波动性的问题,而且波动速率很不一样,这就需要将这三个波动领域进行耦合。

上述三者波动环节,风的波动变化速率是按毫秒级进行变换的;电解槽的负荷波动是按秒级变换的,大概是 2% 每秒;但是合成氨的波动变化速率是按分钟计的,3% 每分钟。

三个制备环节的生产逻辑极为不同,因此绿氢制取的难度就是看谁能把风电、电解水制氢、合成氨这三个不同的产业链条打通,怎么把处在不同尺度上的三个产业链条串在一起,也就是要克服集成创新的挑战,让不同属性的三个制造环节实现耦合。

因此,这一 400 亿电氢氨一体化项目,将采取系统集成思路以降低绿氢制取成本。施耐德电气在其中承担的角色,就是发挥系统集成能力,为三个产业链条提供耦合服务。

根据施耐德电气与水木明拓双方约定,施耐德电气将通过 ETAP 电气系统数字孪生平台和 AVEVA 工艺流程模拟软件的联合仿真工程研究、工程技术专家的工况场景分析服务等,实现电力流程和工艺流程的联动,助力水木明拓规划包括储电 + 储氢在内的合理系统配置以及控制策略,从而提高系统的安全稳定性和经济性,最终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施耐德电气两大平台的强项就是模拟仿真和预测。包头电氢氨一体化项目风力发电的波动轨迹是什么样的,首先就需要模拟仿真和预测,只有事先预测做到位了,才有接下来的解决方案建议。

氢能 " 冷静期 ",央国企业扛起领军中国氢能产业发展的大旗,通过大手笔项目建设来拉动氢能发展,这对于产业链各环节尤其是设备企业来说是难得的好消息。

转自(华夏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