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望共享充电站储能系统的巨大商机

2022年中国能源消费量为54.1亿吨标煤,其中27%为电能。到2050年,全社会电气化率将提高到50%,这意味着中国一半的能源消费将来自电力。因此,电力将成为远超当前规模的大行业。

为了高效地管理和分配电力,新型电力系统应运而生。这涉及到光伏、风电、储能、虚拟电厂,以及不同规模和场景下的可调节负荷。如果将新型电力系统看作一个分布式、双向交互的网络,充电站和充电桩将成为未来中国电力流动的关键节点。这些节点不仅可实现自治运转,还能与大电网进行实时交互。

充电服务在新型电力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也是为什么各大公司都在争夺这个领域。表面上,充电电费和服务费是吸引用户的手段。然而,这只是“开胃菜”,真正重要的是基于充电站场景下的储能、光储充或微电网,以及针对单站负荷特征和能源需求所配套的智慧能源运营解决方案。这些才是未来电力行业的核心业务,壁垒也相当高。

充电站场景下,储能技术加速落地

中国充电服务行业的领军企业能链智电,已经认识到充电站配建储能的巨大潜力,并开始提前布局。

近日,能链智电宣布,旗下的能仓科技已与多家企业签约合作,将建设380余座充电场站,并配备300台液冷一体柜、280台风冷一体柜,合计配储总容量达到130MWh,订单总额高达2.04亿元。除了提供储能设备设施外,能链智电还提供了包括EMS(能源管理系统)、EPC工程建设、AI+网储充智慧能源运营等在内的一体化集成服务。

能链智电作为全产业链的“连接器”,致力于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充电站选址咨询、软硬件采购、EPC工程、运营运维、储能、光伏、自动充电机器人等。

截至2023年3月31日,能链智电已连接5.5万座充电站、350座以上的城市,2023年第一季度充电量达到10.23亿度,占全国公用充电量的21%。

公告中释放了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充电站配建储能有了新的进展。充电站+储能+智慧能源运营服务的结合,看似只是小小的一步,但却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标志着“充电站经济”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过去,大多数充电运营商和服务商主要停留在单一的充电价格和服务费竞争层面,实现储能设备及系统配套落地的场站数量并不多。

随着各省市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峰谷平时段,扩大峰谷价差,例如浙江、江苏、上海、湖南、海南、重庆等地区的价差大于0.8元/kWh,仅仅是峰谷价差套利收益就能够在4年内回收投资成本。同时,随着碳酸锂价格下降到15万元/吨,用于储能的磷酸铁锂电芯价格大幅下降,储能项目的IRR(内部收益率)持续提升。

充电站配置储能的时机已经成熟,这种模式可以带来更多元的收入,不仅可以降低用电成本,还可以直接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交易。以往,用户侧储能主要集中在大型工业、5G基站和数据中心等场景。现在,电动汽车充电站作为电力流动的重要枢纽,储能及智慧运营解决方案将加速在这一场景下落地,并带来比充电服务和充电桩投建更具想象空间的商业机会。

充电站的新标配:储能的崛起

尽管目前用户侧储能市场占有率较低,不到10%,但随着储能经济性的增强以及工商业场景盈利空间的改善,其份额将逐渐提升。

电动汽车充电站是用户侧储能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也是未来新型电力系统最大的可调节资源。在充电桩和充电站中,随着电动汽车保有量的增长,电网将承受越来越大的冲击。根据能链研究院的数据,到2030年,预计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45亿辆,公用充电量将达到史无前例的3380亿度,增长25倍,占社会用电量的比例也将提升至3.34%。

此外,大功率充电桩的接入将使充电站负荷管理变得更加困难,如果没有有效的缓冲机制,城市配电网将难以承受。因此,充电站部署储能系统是必然选择。

就如交通网络中有干线、支线的区分一样,在中国整张大电网中,充电桩、充电站上所流动的电能量会随着电动汽车保有量的增长而凶猛增长,对电网的冲击越来越大。

根据能链研究院的数据,2022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1310万辆,公用充电桩的充电量是137亿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0.16%,预计到203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突破1.45亿辆,公用充电量会达到史无前例的3380亿度,充电量增长25倍,占社会用电量将达到3.34%。

这相当于今天第一产业农业用电量的2.5倍,30年后电动汽车公共充电桩的充电量占比将逼近整个中国城市生活用电比例。充电站负荷管理不好,会给大电网、配电网带来灾难性的冲击。

以单个充电场站为例,到2030年,中国将有150万座充电站,公用充电桩的充电量预计为3370亿度电,单场站的日平均充电量约为700度。如果通过储能系统和智慧能源解决方案调节60%的充电量,在低谷时充电,高峰、尖峰时段放电给电网或自用,这将大大降低配电网的压力,同时也能降低充电运营商的用电成本,无需投入额外的成本用于电力增容。

软硬一体化充电服务平台:行业最大蛋糕的掌控者

根据能链研究院的预测,未来十年内,中国公共充电场站数量将增长至180万座。假设每个场站平均配置170kW/350kWh的锂电液冷储能柜,总计将需要637GWh的储能装机容量,涉及投资超过万亿元,储能运维市场规模预计达到500亿元。

然而,关于谁能在充电站配储市场分得最大蛋糕的问题,表面看似是一个开放的市场,实际上并非如此。储能系统的“外壳”是可视的一体式集装箱或储能柜,但其核心是智能化、数字化AI算法驱动的网储充运营方案。这种智能化的运营方案就像“大管家”一样,负责前期根据充电站的负荷曲线、能源需求特征以及所在城市的峰谷分时电价,筛选出配储经济性较好的场站。在投运后,根据实际情况,“修复”之前制定的用电最优、配储利润最大化的运营方案。例如,在尖峰时段电价较高的情况下,如果充电车辆的负荷不足以消耗储能放电电量,就可以通过充电APP发放优惠券等实时激励措施,调度车辆以消纳储能放电量,从而实现两充两放,提高储能收益。

特别是在当前储能经济性与参与电力交易、辅助服务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更需要因城施策,为每个场站制定配储运营方案。因此,能链智电在筛选380余座合作充电站时,基于大数据场站、光储充一体化建设运营能力,通过智能选址、测算服务,对单站综合能源管理需求进行评估,最终选出了浙江、上海、江苏、海南、广东、四川、重庆等峰谷价差较高、盈利能力清晰的充电站。此外,能链智电还有一个强大的合作伙伴快电,它依托车辆调度和导流能力,使负荷曲线与储能充放电时段完美匹配。

从这个角度看,第三方聚合充电服务商显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不仅“熟悉”每一个场站的充电行为数据,还具备调节能力。这有些类似于过去IT和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关系。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领域,充电桩、储能设备等扮演着第一波基础设施建设的角色,它们的工作类似于PC和笔记本等基础设备的建设。只有当这些基础设施得以建立和完善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才得以展现出数万亿的市场价值,并催生了多种商业模式。未来,新型电力系统、储能等领域也将遵循这一规律,软硬一体化平台的机会将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