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燃油车和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在外观相似,但内部结构大相径庭,尤其是在芯片需求上。传统燃油车通常需要500-700颗芯片,而新能源汽车则需要1600颗以上,高级智能汽车甚至可能达到3000颗。因此,提高芯片的本地配套率对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至关重要。
经过多年的努力,重庆已经实现了数十款本地制造的芯片在长安汽车、赛力斯等新能源汽车品牌上的应用。虽然数量不多,但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标志着国家在新能源汽车芯片国产化替代方面取得了本地化突破。
然而,芯片“上车”并不容易。汽车芯片有非常高的技术要求,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测试和验证才能确保在各种路况和天气条件下稳定运行。因此,车企在芯片的采购上非常谨慎,优先选择进口芯片。但新冠疫情导致的全球芯片产能下降和运输不畅,使得国内汽车厂家面临严重的芯片短缺问题,这为国产芯片提供了机遇。
西永微电园等园区抓住这一机遇,组织团队与整车厂对接,推动园区内的芯片企业与车企合作。华润微电子等芯片企业也通过严格的测试和验证,成功进入了一些车企的供应链名单。
重庆新能源汽车能用上“重庆芯”,得益于多年前就开始谋划的“汽车电子”产业。西永微电园等园区通过引入芯片企业、深耕技术、推动“车芯联动”等方式,构建了从品牌整机到核心部件的全产业链,为重庆汽车产业提供了配套。
然而,目前重庆的“重庆芯”主要集中在热管理、充电、座舱等区域,缺乏在自动驾驶、驱动等板块的芯片。因此,重庆需要挑战“高端研发”和“高端制造”,推动两大万亿级产业——汽车和电子的深度融合。西永微电园通过“贯融行动”等方式,推动园区企业与整车厂供需对接、协同合作、共同布局,加强产业链资源互补、科研资源共享,以实现汽车与电子产业的融合发展。
未来,重庆的目标是到2029年有效提升国产芯片上车比重,构建全市领先的汽车电子产业生态。